10月19日,國家文物局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此次會議展示了我國水下考古領域的重要發現,通報了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漳州圣杯嶼元代沉船遺址,威海甲午沉艦遺址3項重要考古成果。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首次在1500米深海發現明代沉船遺址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二號沉船遺址是我國首次在1500米深海發現的明代沉船遺址,通過海洋物理探測、載人潛水器水下調查以及三維影像和激光掃描記錄等,確認兩處沉船的保存狀況,提取出水瓷器、陶器、原木等近580件(套),實證中國先民開發、利用、往來南海的歷史事實,也是我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南海西北陸坡一號沉船遺址所處水深約1500米,沉船核心區為船體和大量陶器、瓷器、鐵器等船載物品,長約37米、寬約11米,可見10個分艙,堆積高達3米,目前已提取出水陶器、青花、青釉、青白釉、白釉、紅綠彩、琺華、單色釉、素三彩等器物540余件(套),沉船年代大致為明正德年間(公元1506—1521年),船貨以景德鎮窯瓷器為主,推測是從福建或廣東出發,前往馬六甲等貿易中轉站的民間商船。南海西北陸坡二號沉船遺址所處水深約1500米,主要發現大量排列整齊、碼放有序的原木堆積,南北長約21米,東西最寬約8米。目前已提取出水原木、瓷器、陶器、蠑螺殼、鹿角等遺物30余件,沉船年代大致為明代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年),推測是從馬六甲等貿易中轉站,運載烏木等貨物,返航中國的民間商船。
漳州圣杯嶼元代沉船遺址:重現海上絲綢之路繁榮景象
沉船遺址水深約30米,主體區域殘存有木質船體和成摞擺放的船貨堆積,范圍約300平方米?脊虐l掘發現,沉船船體殘長約16.95米,最寬處保存約4.5米,殘存9道隔艙板和10個船艙,單層板結構,發現桅座、龍骨板、龍骨補強材以及舭龍骨等船體構件。發掘出水文物標本約1.7萬件,主要為龍泉青瓷和陶罐、鉛錘、印章等船上生活、航海相關文物。其中龍泉青瓷數量達到1.6萬余件,器形包括碗、盤、碟、盞、洗、缽、香爐和高足杯等,年代為元代晚期,為典型的外銷貿易瓷。結合溫州朔門古港的考古發現,推測該沉船可能是從溫州港出海前往東南亞的民間貿易商船。
漳州圣杯嶼元代沉船遺址通過科技創新、設備改良實現了低能見度下水下考古精細化發掘,極大提升了我國水下考古發掘技術水平,沉船、船貨以及船上生活、航海相關文物的發現,重現了元代龍泉青瓷外銷和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景象,對于深入研究元代航海史、造船史和船上生活史等具有重要價值。
威海甲午沉艦遺址:填補大型近現代沉艦水下考古工作空白
威海灣內的甲午沉艦遺址水深6-10米,遺址分布面積850-2100平方米不等,埋于海泥下0.5-3米,均未發現完整艦體,僅存的遺物呈散落分布狀態。發掘出水遺物包括船體構件、船員生活物品和武器彈藥等,結合遺物種類能判斷原艦體的艏、舯及艉部等位置。
甲午沉艦系列考古工作探索總結了一套實踐可行的近現代沉艦考古與保護工作方法,在威海灣陸續發現定遠、靖遠和來遠三艦,出水刻有“來遠”艦名的銀勺和寫有“來遠”水手姓名的身份木牌,以及大量武器彈藥、生活用品等,填補了我國大型近現代沉艦水下考古工作空白,對于推進甲午海戰歷史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此次通報的3項水下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集中體現了我國近年來在深?脊、古代沉船考古、近現代沉艦考古的重要進展,對于推進水下考古技術研發與突破、甲午海戰研究、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以及展現“一帶一路”文明交流互鑒等具有重要意義。國家文物局表示將持續推進水下考古多學科、跨學科合作,創新理念技術方法,拓展研究領域,提升我國水下考古的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