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服務消費在我國消費市場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成為經濟發展不容忽視的領域。10月16日,經濟日報理論版發表的署名文章指出,服務零售發展助力消費潛力釋放,數字經濟在提升消費者服務消費便利性、分散供需錯配風險、提升服務業供給質量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2023年8月,國家統計局首次對外發布服務零售額數據,引發社會關注。前8個月數據顯示,全國服務零售額增長19.4%,明顯高于商品零售,服務消費對于整個市場的帶動作用明顯。
上述題為《服務零售發展助力消費潛力釋放》的文章(以下簡稱“文章”)稱,服務零售業涉及行業種類多、輻射帶動效應大,既有利于促進服務業商流、物流、信息流低成本、高效率流動,也在收集與傳遞市場信息、承擔和分散各主體風險、提升服務供給質量、提供第三方服務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此背景下,數字經濟對于服務零售發揮著不可或缺的積極作用。文章認為,基于數字化平臺,服務零售商通過專業信息的收集與分類,在提升消費者服務消費便利性、極大降低搜尋成本的同時,也幫助服務商戶快速把握消費需求,從而減少了因不完全信息導致的市場效率損失。
此外,數字化平臺一定意義上分擔了生產者和消費者擔負的物理性風險和經濟性風險,促進社會再生產過程更加穩定和平滑。相關銷售咨詢和售后專業服務,使得供需錯配的風險被進一步分散。
與此同時,服務零售商借助數字化技術,通過服務流程分解、標準制定、科學分類等方式引導服務供給更加規范化、標準化、模塊化,從而推動服務供應商提供質量穩定且可控的服務,并從整體上提升服務業供給質量。
在服務業發展過程中,數字化程度已經成為關鍵性的躍遷要素。藏在北京鐵樹斜街的一座四合院內的“93號院非遺工坊”,地處胡同深處,想獲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運營負責人表示,工作坊2014年正式開張,但始終沒能走到更多消費者面前,上線了本地生活平臺后,更精準地對接到了本異地客源,服務范圍也不斷拓展。目前,小店在美團上已積累340條評論,評分高達4.8星,口碑和人氣逐漸積攢起來。
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博導王強發文表示,互聯網推動消費者需求細分和規;奂,服務零售的種類和規模不斷擴大。一方面,商家可在數字平臺上提供更直觀、更真實的服務產品信息,提升服務消費質量;另一方面,消費者可以很快找到所需服務,滿足長尾細分的需求。
在他看來,商品零售和服務零售逐漸形成共生關系,促進了新型消費的發展,對本地實體的帶動效應更強。近年來服務零售商不斷增加優質服務的供給,提高服務的標準化、專業化程度。同時,互聯網平臺通過服務商品屬性變革和邊界融合,從業態、模式、技術和供給多方面促進了服務零售行業的發展與創新。